把握机遇 推动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4-04-16 04:05:56 来源: 欧宝直播球吧网

  作者:贾品荣(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高精尖产业指具有“高级、精密、尖端”特征的科技发明或产品工艺。北京将“高精尖”产业定义为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引领,以效率效益领先型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集合。“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需要牢牢把握宏观力量、中观力量和微观力量带来的机遇。

  首先,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把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双碳”目标、就业优先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五大宏观力量”。

  抓住高水平发展的机遇。建设一批科研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扩大产业链、生态链,提高价值链,建立数字化产业体系;加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巩固绿色发展成果;持续推动产业“走出去”,积极构建产业高质量开放体系;共享产业高水平发展成果。

  抓住国家发展的策略科技力量的机遇。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下,我国将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加速推进,前沿科技促进产业升级,补齐产业链短板,以上举措将给高精尖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抓住推进“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绿色转型产生规模庞大的绿色经济,高精尖企业应把握碳中和催生出的众多新兴起的产业机会,调整业务组合;把握传统高耗能产业加快节能减排的机会;把握建筑能源效率提高、建筑材料绿色升级的机会;把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层次地融合的机会。

  抓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带来的机遇。随着以“互联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代表的新经济蒸蒸日上,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创造大量新职业新岗位。同时,政府积极支持专特精新企业未来的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前往专特精新企业就业创业,既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又为专特精新企业注入发展新活力。

  抓住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带来的机遇。企业应加强自主研发新药的能力;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

  其次,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产业互动、产业升级、空间重构、产业生态、数字化驱动“五大中观力量”。

  产业互动是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推动数字化的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的互动,促使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推进重点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快制造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低碳绿色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进行融合,推动产业内部融合创新;推动城乡产业之间的互动,挖潜传统文化。

  产业升级包括以下几方面:产业间升级,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从“禀赋资产”或“自然资产”向“创造资产”升级,加强技术创新,集聚一批领军人才队伍、引入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培养一批工匠队伍;从必需品向便利品、质量高的产品升级,提升质量与标准化体系,全方面提升产品服务品质;先进制造业企业向全要素、全流程、多领域智能协同运营转型;从有形的商品类生产投入向无形的、知识密集的支持性服务升级,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

  空间重构要求为高精尖公司可以提供资源基础和场所支撑。集聚化,推进高精尖产业向科技园区集聚发展,构建合理的空间格局体系和结构网络;联动化,统筹城市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关注点向实现城市群多要素转变;差异化,根据城市不同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对应的重构路径和模式;生态化,将产业培育、空间优化与生态价值保护有机结合。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构建要素共生、互生的产业ECO,推行“链长制”,畅通产业循环;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推广供应链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共享、数据协同开放和产业生态融通的发展模式;构建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化驱动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高精尖产业应积极培育数字化能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支点,融入产品营销、服务、风控所有的环节;产业数字化已成为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重点方向,企业应加速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医药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AI与医药健康的融合发展,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的深层次地融合发展。

  再次,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技术引领、应用场景牵引、人才与企业的匹配、服务化创新与迭代进化“五大微观力量”。

  高精尖企业的知识密集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高,具有高成长、短周期,高创新、高集群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高精尖企业一定要在技术先进性上做足文章,慢慢地增加研发投入,加大企业自主创新,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产品创新,提高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同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企业创新必须从业务场景出发,基于未来的产品、服务及业务模式做系统的场景梳理,思考这些场景是否会给公司能够带来新的竞争力,或者会创造新的业务价值。在此基础上,方可对技术先进性和市场成熟度进行相对有效评估。

  企业的人才战略重点是持续优化人才结构,确保人才与企业技术发展和市场发展协调适配。

  服务化创新已成为高精尖企业创新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应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产业链上的优势,基于产品制造体系衍生出新的产品与服务融合的新商业模式,寻求产品技术和产品服务之间的平衡。

  企业需要持续迭代和进化。高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速度慢慢的变快。迭代创新作为投入相对较少、风险相比来说较低的创新模式,已成为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通过迭代式创新不仅仅可以快速地更迭产品原型,而且还能实现用户现有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形成具有高市场接受度和强产品黏性的新产品,增进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效率。迭代创新在高精尖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