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标尺”精测战机“五脏六腑”

时间: 2023-08-31 02:55:14 来源: 欧宝直播球吧网

  前不久,国外一家公司宣布,计划在一款五代机上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一种自主式装配计量和无损检测系统,用以精确测量战机构件的尺寸,并将检验测试的数据与设计模型作比较,供设计人员参考。该企业介绍,如果这款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将大幅度的提高新战机的研发生产效率。

  在航空装备制造领域,计量技术是战机研发的重要基础。无论是数字设计、精密制造还是维修保障,都需要计量技术的支持,它就像一把“万能标尺”,丈量着战机各系统技术指标,确保战机飞行安全。可以说,航空计量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航空装备制造质量。

  自战机诞生以来,世界航空强国就将航空计量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科研攻关,助力战机不断追求极限性能。那么,航空计量技术如何伴随战机迭代发展?航空计量又有哪些技术难点?本期,我们邀请空军某装备修理厂计量检验测试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莉为您解读。

  2018年10月29日,一架从印尼首都雅加达飞往邦加槟港的波音737客机在太平洋上空失联坠海。印尼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调查事故后发现,机务人员在修理迎角传感器时违规操作,导致迎角测量数据产生误差,最终酿成大祸。此事件一出,各家新闻媒体纷纷跟进解读,其中“航空计量”这个名词被屡屡提及,受到很多航空专家的高度关注。

  追溯历史,早在100多年前,莱特公司在第一条飞机生产线上,制订了整条产业链量值一致、测量过程受控、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安全生产规定,该规定成为航空计量的“雏形”。

  两次世界大战后,螺旋桨战机被喷气式战机取代,复杂精密的飞机系统助推了航空计量的快速发展。

  然而,既要追求战机的高性能,又要精确测量战机性能数据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现代战机是一个复杂的热力机械系统,在战机研发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航空计量要集中解决3道难题:

  一是耐高温。涡扇发动机工作时,涡前温度可达到1500℃,温度传感器必须经得起高温炙烤,还要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早期,航空设计师会通过水冷和气冷两种方式为传感器降温,但收效甚微。

  20世纪80年代,国外一家公司选用耐高温的铱铑材料为传感器打造“金钟罩”,使其在非水冷条件下经得起1700℃的高温烘烤;英、法等国军工企业还发明了光纤测温、波谱测量等技术,对航空发动机进行“隔空诊脉”,从而获得真实可靠数据。

  二是抗振动。众所周知,振动是战机承力部件的“头号杀手”。在战机研发阶段,除了肉眼不难发现的裂纹,不少构件故障极具隐蔽性,通过强拆手段查找设计缺陷效率低下,且数据结果并不准确。

  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一些设计师巧妙地研究材料内部结构异常而引起的热、声、光等反应变化,成功研发出内部缺陷检验测试设备。国外某公司使用高度敏感的红外摄像机来检测飞行器复合材料,通过计量热量差异,识别蒙皮下的断层区域。这种检测设备如同一副“”,让问题隐患“无处遁形”。

  三是数据多。战机进入生产环节,精确处理海量数据能力决定着精密制造水平。以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为例,叶片测量参数多,自动化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数据采集速度达到每秒上万个,数据处理能力关系到战机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为提高对整体叶盘叶片的检测效率,英国雷尼绍公司开发了一种高速扫描系统,每秒可以采集上千个3D数据点。与传统的机内测量技术相比,高速扫描系统不但可以缩短测量时间,还能够对叶片前边缘进行精准测量,叶片成品率持续攀升。

  事实上,战机的关键零部件生产总装是一个串联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都会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近年来,数字化测量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工装制造、零件检验、战机组件扫描分析和逆向建模等航空制造领域,为战机打造“钢筋铁骨”。

  一款新型战机的研发技术再先进、设计图纸再完美、试验再成功,能不能持续发挥出战斗力,还要看战机的维修保障技术能力。

  以印度空军为例:过去40年坠毁战机高达上千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空军后勤保障能力不够,很多机型设备缺乏配套的计量检验测试仪器,战机常常“带病”飞行,导致故障率居高不下。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战机向着多用途方向发展,机载电子设备数量成倍增加,但战机的可靠性反而降低。电子操纵系统时常会出现误判等错情,因此更加依赖数据监测的准确可靠。

  为此,航空计量作为战机的“数据医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战机的可靠性——

  为维修设备绘制“心电图”。要想维修一架战机,第一步是要有一套完好的维修设备,而航空计量是保证维修设备精准有效的关键。针对电子测试设备,工程师通常会输入模拟信号、计量设备的反馈信号,就可以绘制出受检设备的“心电图”,设备的健康情况一目了然。

  用“听诊器”发现故障征候。任何故障发生前,都是有迹可循的,越早发现故障越有利于战机飞行安全。修东西的人除了观察战机的各项性能数据外,还会通过振动、温度等参数变化剖析故障问题,甚至将计量检测系统搭载到战机发动机试车平台上,像“听诊器”一样对战机“心脏”进行实时监测,反馈异常信号。

  为返修战机“做体检”。修东西的人作为战机的“数据医生”,会按照“一机一状态”要求,对整机性能和状态开展评估。检验时,修东西的人将健康评估模型植入监测传感设备,通过监测润滑油成分、主轴轴承噪声等多项数据,为战机“验血”“把脉”,发现并及时排除战机故障问题。

  计量界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每款武器装备的迭代升级,不能离开计量技术的发展进步。

  去年,美国海军向国会提交的2022年预算草案没有关于电磁炮的开支。自2005年以来,这项开支年年都会出现在海军“未来研发项目”的清单中。美国海军官方表示,电磁炮项目将被冻结,所有研发内容将被记录并封存。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个花费5亿多美元的项目被迫叫停。

  其实,这样的结局并不意外。早在之前的试制过程中,电磁炮在180公里极限射程时,误差高达100米以上,根本没办法命中目标。高强度电磁脉冲的计量校准技术难度很大,美国海军不得不将这一个项目无限期搁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量技术是支撑武器装备研发和作战使用的重要基础,被喻为技术创新的“种子”。航空航天、精确制导、电磁对抗、通信导航等领域都需要计量技术的支持。

  俄罗斯十分重视计量技术的积累和研发,在时间计量方面多次取得技术突破,衍生出的先进制导技术,擦亮了战略和战术导弹的“眼睛”。在打击叙利亚“ISIS”目标时,俄罗斯“口径”导弹穿越上千公里,打击精度在10米以内,展现出优异的精确打击能力。

  近年来,量子技术在计量领域快速兴起,其单量子水平的极限探测、精准操纵和极限运用,是传统物理计量精度的上百倍。由此发展而来的量子惯性导航,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优势,有效解决了GPS导航精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的问题。

  2016年,英国皇家海军在测试潜艇时发现,量子导航系统精度在24小时内的定位误差仅有1米。不仅是水下,地下和建筑群里等导航卫星难以探测到的地方,量子惯性导航一样能发挥作用。利用量子重力仪或磁力仪对该区域的磁场进行精确测量,导航精度可以精确到厘米级。有人预言,量子计量的发展将对军事应用带来革命性影响。

  此外,在联合作战方面,无人作战系统和空天一体化作战网络的建立,需要一些时间计量的高精度同步。世界上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都在开展高性能计量设备的小型化、工程化研究。原子钟、量子接收机等高精度计量设备日趋成熟,将成为卫星、战机、导弹、地面雷达等装备“最强大脑”的重要组成部件。

  未来,计量技术会向着系统化、综合化、多参数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武器装备的信息化、体系化需要。能预见,随着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型计量设备将不断问世,测量范围越来越广,技术指标慢慢的升高,计量技术越来越先进。(祁宇豪 王若璞 王子昂)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基本形成、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全方面实施,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据悉,目前除北京、上海城市总体设计已于2017年批准不再报批外,其他所有省级规划和新疆兵团规划已全部报国务院,其中江苏、广东、宁夏等省级规划已经批复。

  通过靶向赤霉菌致病或毒素合成相关基因获得弱毒菌株,可以高效防控小麦赤霉病。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重激励下,我国标准物质行业得到快速迭代和规模化应用。

  通过与实验站深度合作,他们最终获得各类表征数据完全吻合的实验结论,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引发全球关注。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今年4月16日,我国首颗降水测量专用卫星风云三号G星发射升空,其主载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04所研制的我国首套星载Ku、Ka双频降水测量雷达。

  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暨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谈会近日在湖北武汉举行。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天文学家艾格斯蒂娜·菲洛科莫领导的团队,借助费米卫星望远镜捕捉到了这颗婴儿恒星“发脾气”喷出的伽马射线

  记者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28日,由中铁二十五局承建的梅龙高铁全线最长隧道下黄田隧道顺利贯通。

  彼时,闽宁镇尚被称为闽宁村,1998年,闽宁村有了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林占熺开设培训班,教村民如何种蘑菇。

  8月25日,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破解了等离子体大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控制、高功率加热系统注入耦合、先进偏滤器位形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

  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博览会上,最新成果纷纷亮相,成为观察机器人前沿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小区门禁、账号登录、超市付款……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在便利生活的同时,技术的不规范使用也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提出了挑战。

  很多学生的研究课题都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为老人设计的智慧药盒,解决校内自行车停车难研发的双层停车架,为校园荷塘处理浮萍、恢复生态提出的解决方案等。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以下简称“草原所”)建成“星—空—地”一体化草原智能感知预警平台。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逐步加强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动态跟踪国际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政策发展动向,持续开展青年科学技术人才重点问题和政策研究,推动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近日,白色涂装、流线型船体、身系“敦煌飞天彩带”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缓缓靠泊,提前1天完成首次试航。

  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类脑智能机器人。当前,我国在类脑智能机器人领域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科学家对人的不同脑区、器官、肌肉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系统化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