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成功发射

时间: 2023-12-02 06:22:16 来源: 欧宝直播球吧网

   2008年5月27日11时02分,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颗装载10余种先进探测仪器的卫星升空后,将使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新华社太原5月27日电(记者孙彦新)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27日11时02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卫星在轨测试合格后,将交付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使用,并将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气象服务。

  约19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卫星已成功进入高度为807公里、倾角为98.8度的太阳同步轨道。

  风云三号安装有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微波成像仪等10余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探测仪器,探测性能比仅有可见光一种手段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有质的提高,可在全世界内实施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探测,获取地表、海洋及空间环境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

  有关专业的人介绍说,世界气象组织已将风云三号纳入新一代世界极轨气象卫星网,卫星的观测数据不仅在国内实现共享,也将为世界各国气象观测服务。风云三号卫星将在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规律和减灾防灾等方面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为航空、航海等部门提供全球气象信息。

  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质量2295千克。

  用于发射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第3次飞行。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是在“长征四号乙”火箭基础上改进的三级常规液体推进剂运载火箭,采用了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工作模式后将太阳同步轨道最大运载能力由1700公斤提高到2800公斤。

   这次航天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6次飞行。

  新华社太原5月27日电(记者 孙彦新)“风云三号卫星10余种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已接近并部分超过欧洲和美国在轨同类卫星的水平,它的升空和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将使我国气象事业得到历史性突破和进步。”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卢乃锰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我国先后发射过4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和4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这两种卫星互为补充,功勋卓著。

  “风云三号不是简单的升级版,而是质的飞跃。”卢乃锰说。

  一是从单一光学观测发展到10余种先进仪器的综合探测,不仅仅可以获取云图,还可以通过光谱的层析,把整个大气层从高到低每个高度温度变动情况繁衍出来。

  二是解决了云的遮挡问题。传统光学探测遇到云层时探测效果大打折扣,而风云三号能够对云的内部和云下的地面有清晰准确把握。

  三是分辨率和灵敏度上的突破。风云三号一帧扫描的幅宽高达数千公里,而在这样一幅巨大的照片上,地面分辨率达到百米量级。星上仪器最高探测灵敏度达到0.1K,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距地面807公里高空的卫星,对地表温度0.1摄氏度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准确感觉到。

  四是使卫星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幅度的提升。卫星每101分钟绕地飞行一圈,每圈都经过两极。通过在北极附近向瑞典租用的地面站,可使卫星至少每101分钟就向地面传回一次数据,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大大提高。

  人们从媒体上得到的天气预报,从某一种意义上说是大型计算机“计算”和专家分析出来的。天气系统是多尺度效应的集合,原始数据的微小差别就可能使繁衍出来的天气预报结果相差千里。

  从这个意义上,卢乃锰认为,风云三号全天候多手段的观测数据,将使我国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有很大进步。

  新华社太原5月27日电(记者孙彦新)风云三号卫星系统总指挥高火山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历经8年刻苦攻关研制成功的风云三号,代表了当今世界气象卫星的顶配水平的发展的新趋势。

  风云三号从卫星平台到探测仪器都是全新的,它比风云一号重1400公斤,为仪器提供功率由900瓦增加到2400多瓦,数据传输通道由1个增加到3个,速率提高了上百倍。

  “卫星研制难度之大难以想像。”高火山介绍说,对地观测卫星安装5个以上的探测仪器都属少见,可风云三号安装了10多个。

  复杂的力矩干扰对卫星的平衡控制提出空前挑战。卫星上20个单机带有35个转动部件,这些部件的转动模式五花八门:有的均速,有的忽快忽慢;转得快的每分钟达数千转,慢的100多分钟才转一转。

  各种拥有极高灵敏度的探测仪器对工作环境提出互相矛盾的苛刻要求:例如红外探测仪要利用太空零下183摄氏度的环境工作,为整星供电的太阳能电池却产生较大热量。有的仪器需要大功率发射机,有的高灵敏度接收机却不允许有细微干扰……

  风云三号于2000年9月正式立项,全部为我国自主研制。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单位集体攻关,科研人员一边研制、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历时近8年终获成功。

  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欧洲和中国有极轨气象卫星,高火山介绍说,气象卫星的发展趋势是卫星功能和手段由单一向综合方向发展,不仅用于天气观测,还综合监测环境变化。风云三号是世界气象卫星发展新趋势的典型代表。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于文静周丹丹)被公众亲切称作“奥运星”的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于5月27日11时02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将与目前在轨运行的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及D星一起,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更精准的气象服务。

  记者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了解到,环绕地球两极、轨道面与太阳同步的风云三号A星,在搭载“更多”种类遥感仪器,可探测到“更广”区域气象参数,空间分辨率“更加精确”三方面,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跨越发展。

  那么,此次发射的风云三号A星究竟新在哪里?技术上有哪些突破和难点?除了做好北京奥运会天气预报,今后还将在哪几个方面发挥作用呢?

  据风云三号卫星系统总指挥高火山介绍,风云三号A星配置的有效载荷达到11个,这一个数字在国际和国内都是比较突出的,并且仪器性能指标已经接近并部分超过欧洲和美国同类在轨业务卫星水平。它的成功发射将使中国在极轨气象卫星领域缩小与美国、欧洲的差距,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

  尤其是卫星携带的先进微波探测仪器和红外垂直探测仪,不但可以了解云和大气的表面特性,还能了解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结构分布,将为天气预报,尤其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世界的大气温、湿及云、地表辐射等气象参数,对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风云三号卫星在分辨率、探测灵敏度、定标精度三个性能指标方面,紧跟国际同类卫星领先水平。”高火山说,“最高空间分辨率从以前极轨气象卫星的1.1公里提高到250米,最高探测灵敏度和最高定标精度分别达到0.1华氏度和0.5华氏度。”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表示,通过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遥感,风云三号A星将与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D星一起,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更精准的气象服务。

  此外,风云三号A星还承载着为天气预报,尤其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大气温、湿以及云、地表辐射等气象参数,监测大范围气象及其衍生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全球环境变化从而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气候预测提供参数,为航空、航海、农业、林业、海洋、水文等国民经济多领域提供全球及区域气象资料的重任。

  从1988年至2002年,我国先后发射了四颗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即风云一号A、B、C、D星。其中,风云一号D星今天仍然在轨稳定运行,为我国防灾减灾、天气预报服务和环境监视测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台风、暴雨、洪涝、雨雪、冰冻、高温、干旱、雷电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迫切需求对气象卫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世界气象组织(WMO)已经将风云三号A星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星座,将同欧洲MetOp和美国NPOESS一道,共同形成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连续的全天候、立体观测,为建立科学的地球系统预报方法奠定数据和信息基础,提升我国在气候变化及相关方面研究的能力。

  新华社快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宣布,风云三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新华社快讯:风云三号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太阳能帆板展开正常。

  新华社快讯:风云三号卫星27日11时2分点火发射。这颗装载10余种先进探测仪器的卫星升空后,将使我国气象观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新华社快讯: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即将发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托举卫星伫立在发射台上,天气状况符合发射要求,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008年5月27日11时02分,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颗装载10余种先进探测仪器的卫星升空后,将使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新华社太原5月26日电(马杰、尚春雅)我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发射在即,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科学技术人员坚守岗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发射测试、燃料加注等各项准备工作。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黄全权、孙彦新)依照国家航天局消息,我国风云三号气象卫星01星将于5月27日上午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5月25日上午,风云三号气象卫星01星发射前夕,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来到北京气象卫星地面站,通过视频系统连线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地面站,慰问、勉励气象职工,要求做好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相关工作。

   郑国光指出,地面站的工作人员经过几年艰苦工作,地面应用系统从设计、研究、生产、调试到实战演练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他代表中国气象局党组对地面站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